我記得是差不多1999年還是2000年吧,當時江蘇南鋼的外援是查理曼德,鳥人安德森還沒來。
江蘇主場贏了場八一。
我們整個樓都沸騰了。“我們贏八一了!我們贏八一了!!”
南鋼主場自然也瘋了,球迷們涌入球場,把球員舉起來拋。
湘北打敗山王,也就這樣了。
——而這僅僅是一場CBA的常規賽。
為什么常規賽贏個八一,能讓大家這樣反應?
因為1995-96季CBA剛開始時,八一全季不敗。
1996-97季,遼寧贏了八一一場,當時的外援扣籃王詹姆斯簡直名震CBA,只有上海的薩烏留斯與廣東的威文可比。
當時真是,贏一場八一,可以吹一兩年。
那些年八一不只是年年冠軍,而且總決賽都不帶輸球的,無懸念過場。以至于2001年總決賽上海贏了八一一場時,當時都是大話題。
我們那會兒,球迷之間可以互相吹:
“你們隊聯賽排名高有啥用?我們贏過八一!”
以前寫到過,劉戰神劉玉棟、李飛刀李楠、王治郅的事。
說劉玉棟之前,岔開一句,說說逍遙王鞏曉彬。
第二屆CBA,即1996-97季,鞏逍遙和劉戰神是得分第二第三位,僅次于胡衛東。但之后,倆人巔峰期岔開了。鞏逍遙的輝煌集中在20世紀最后幾年,當時可說年年是CBA前四的人物,只有胡衛東、孫軍與王治郅堪與相比,1998年拿下了MVP。劉戰神卻是跨世紀才開始成為戰神。
倆人只差一歲,為啥會岔開?
因為不敗王者八一,從來不需要突出誰,而且20世紀最后幾年,王治郅崛起了。
直到大郅去了NBA,而立之年,劉戰神大器晚成的歲月才開lol 世界賽 賽程始。
所以不是劉戰神想出風頭,是球隊需要他時,他才真正nba賽程接管。
巔峰期劉戰神天下無雙的高手位拔起中投,經歷過那年代的人,大概都會毫不猶豫地跟你說,“劉玉棟不會投丟中投與罰球,出手就有”。
所以每次八一隊打客場,劉玉棟一接球,抬手要架起那招牌的投籃姿勢時,全場球迷便開始尖叫,讓本方的人先撲防。
寧可讓他邁著慢三步上籃,也絕對不要讓他中投。
李楠李飛刀成名也比胡衛東、孫軍、鄭武們晚一點。他的投籃姿勢很是好認。右手托底左手扶,球舉的位置很靠近臉正面,給人一種感覺:球隨時會從他右手外側滾出去。因為是顛投,球出手極快,膝蓋剛彎,球便出去了。他持球進攻,接球,運一步(最多兩步),一個非常內線化的小跳步,直接連小勾手或左低手擦板上籃。每逢這時候,老幾位解說就又念叨了:
啊,李楠以前打大前鋒的,所以他會小勾手……
2001年左右,劉戰神成為了一代豪杰。當時大家交口稱贊他如何如何天賦并不出眾,如何用勤苦和意志創造奇跡。
其實李飛刀也是。他的無球走位,在三分線附近晃蕩,前臂稍微隔著防守者,看見隊友切入時就立刻加緊一步跳到底角三分線外,接球之前就站穩步伐,接球第一下就扎好了投籃手型,然后就是節奏分明的顛-投。
他還可能是中國球員里最喜歡背后運球的之一——右手運球切入,背運換左手變向朝中路,連一個跳步加左勾手,這是他后期最常見的東西。
2001年吧,李飛刀有一個單場59分。好像孫軍單場70分,也是那年?
大概劉戰神和李飛刀,代表著那屆八一男籃的姿態。
在球隊強盛時,他們不搶風頭,默默輸出,不敗奪冠。
等球隊人才開始少了,劉戰神扛起了戰神重擔,李飛刀立成CBA最頂尖射手。
八一整體打法不夸張,不華麗,但是穩準狠。
張勁松的防守和快下扣籃,陳可長手長腳可以防三個位置,劉強好像永遠不會射丟的中投,還有阿的江和范斌們的組織。
八一每個人都是,在團隊里不太顯,但分開來看,每個都強得不行。
當然,還有大郅。
大概在王治郅出現前,中國男籃基本有兩種內線。
要么是兩米出頭、有技巧、能跑跳,但不算巨人的優秀大前鋒——那會兒叫二中鋒,比如吳乃群、鞏曉彬、劉玉棟們。
要么是巨人,很扎實,但緩慢:石挪威、穆鐵柱我沒見過他們打球。南京的胡章保、浙江的余樂平、北京的單濤,我是看過的。
當日山東的紀敏尚有一手半截籃,已被嘖嘖稱道了。時不常有老輩跟我談論英年早逝的韓朋山、被傷摧折的宋濤,但我也沒見過。巴特爾當然優秀,但依然算傳統中鋒。
然后大郅出現了。震撼了我們所有人。
他能跑,跑起來像頭鹿那樣輕快;他能跳,跳得很高;他能跑起來扣籃,而不是像其他巨人那樣,在籃下扎穩下盤,來個擦板上籃;他還能在任何地方投籃,出手后左手臂顯得如此修長。
那個年代,鄭武和胡衛東,比起其他中國球員,有股子仙氣(并不是說他們高一個等級,實際上孫軍球技之爛熟,不下孫與胡,但他的風格更形圓熟賊油);王治郅比起中國其他所有巨人,也就是多這么一股仙氣。
1996-97季,遼寧隊靠一個205公分的詹姆斯——他是那年CBA扣籃王——已經能吃遍全國其他內線。上海的立陶宛薩烏留斯則全面無比。
在這個背景下,王治郅代表著這么種令人驕傲的存在:他也能跑跳如飛,能扣籃,能封蓋,能背打,能傳球。
我們可以驕傲地說:
“外援能干啥,王治郅也能干啥!”
在去NBA之前,王治郅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的:他什么都能做,而且都能做好。他能玩夢幻步伐,能抓籃板,能封蓋,能急速跟進,能完成飛行扣籃,能投三分,能面筐運球,而且一切動作都完成得行云流水。
那會兒八一已經無敵了,也就是少個打法華麗的外援。但有了大郅?他就等于是個外援。
“外援能干的,大郅也能干!”——我們許多球迷都是這么認定的,就是這么驕傲。這種時候,八一代表著一種奇怪的存在:強大到無敵,碾壓我們各地的主隊;但台灣運彩又代表著我們的自尊心:
“外援也打不到八一!”
有大致taiwan lotto的那支八一隊是無敵的——這就是我們的想法。
2001年,姚明輸給他們,絲毫也不丟人:因為有大致的八一,那就是無敵的。
然后大郅去了達拉斯。
那才是我們真正看到八一本色之時。
2001-02季,失去大致的八一第一次丟了總冠軍。但那是我最佩服他們的一個賽季。
我周圍許多人,或多或少,都是在那年成為了八一球迷。
2001-02季,CBA各色外援已經打得很熟溜了。江蘇南鋼前兩年就用過鳥人安德森了,上海的大衛·本沃是跟郵差打過1997年總決賽的。相比起來,八一還是老幾樣套路:
傳切、投籃、死扛、劉戰神的中投和李飛刀的遠射。
我們那代人,都曾對八一的打法有過微辭:太拼了,太狠了,手上動作不干凈,寧波主場哨子有點偏……
打法來說,對中二少年而言也不算漂亮。
畢竟阿的江基本就阻止,偶爾扛肩投個三分,不會像李曉勇那么突破;劉強就是永遠在底角投他投不丟的中投;張勁松就是反擊扣籃和45度三分球;劉戰神中投,李飛刀遠射,范斌偷個上籃……沒有了大郅,他們打得真不算好看。
而且他們統治了CBA太久,普通球迷都會覺得,把他們推倒才好。
但2001-02季,一路看著八一在絕境下死扛,看著劉戰神和李飛刀在重重阻截下投進一個又一個球,看著總決賽他們跟天下無敵的姚明拼死周旋,我們不知不覺地,都成為了八一球迷。
扎實、靠譜、團隊、堅韌的籃球。
真正的鐵軍。
那年總決賽,我周圍的江蘇球迷看到蕩氣回腸,嘖嘖感嘆,“姚明太強了……還得虧是戰神,其他隊上去早就輸了……哦喲我們如果去打,已經輸掉哉……根本投都不敢投啊……”
我還記得上海擊敗八一最后,后衛哈特的一個關鍵補籃。那個球現在還在我腦海里盤旋,當時覺得,那個球在空中停了一分鐘。
那是八一王朝的結束。
明明我們都在等他結束,但八一真結束時……感覺甚至有點傷感?
雖然姚明走后,劉戰神他們又帶了一個冠軍;雖然之后八一雙鹿又拿了一個冠軍,但反而是2001-02季這個沒拿冠軍的年份,讓我印象最為深刻。八一與姚明將彼此逼到了極致。
這也是為什么姚明2002年帶上海奪冠后,去NBA顯得如此順理成章:我們都覺得,他擊敗八一了。中國籃球,乃至亞洲籃球(那年頭,我們都相信八一男籃派出去打亞錦賽也能隨意奪冠的),已無任何需要他征服的了。
這就是八一。
那是專業籃球時代,一切的精華。
缺點當然有:手上動作、主場哨子、各隊抽選之類。
但優點也在:團隊、嫻熟、堅韌、合理、聰慧、硬、強。
是那種你剛看籃球時覺得無聊不夠花哨,看的球賽越多越覺得他們強的,千錘百煉的強。
我們那會兒不是每個球迷都接觸過部隊,但看八一,就體會到,“作風”是什么了,那真是肉眼可見的不同。
現在回想起來,如果真有什么球隊,是“如此強大,以至于把我們都打服了,甚至到這支球隊面臨黃昏時,我們反過來想支持它”,那就是曾經的八一男籃了。
當然,也是那個時代的獨特存在了。
那個時代過去了,也就是過去了。